折觥
2023-08-04 14:02:05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1
听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折觥又名旃觥,是西周一位姓折的贵族制作的盛酒器皿。折觥造型稳重,铸造精美,纹样繁复,装饰富丽,且方形兕觥又较少见,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觥是盛酒器,又写作觵。《五经异义》载:“觥大七升”,是说觥比其他容酒器皆大。觥应用于宴飨之礼,是贵族享用之器。《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豳风·七月》载:“称(举)彼兕觥,万寿无疆。”后代诗文中提到觥,则是饮酒器的代称,如刘禹锡的诗中有“玉柱净璇擐,金觥雹凸棱”之句。欧阳修《醉翁亭记》载:“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折觥的整体形象酷似绵羊,是吉祥的象征。器身有百余个互为首尾的动物纹样,更显神秘与富丽。器物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前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出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部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

折觥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蝉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手,采用雕塑手法,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鸷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工艺非常精美,圈足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参见《国宝传奇:陕西古代青铜器》)。

盖部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唯有行款稍异,共计6行40字。其大意是: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一天,王在厈这个地方,命令作册折去为相侯贶代天子赠望土,同时,昭王又给折赏赐了许多青铜和奴仆,为宣扬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便为父亲乙铸造了这件祭器觥,以作纪念。

青铜觥的出土数量较少,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四足,殷代晚期这种四足觥一般作椭圆形腹;另一种为圈足,其腹足截面呈椭圆形,或腹足截面呈长方形。据史墙盘的铭文记载,折是“亚祖祖辛”,也就是周原出土的丰组铜器中的“父辛”和折组铜器里的“高祖祖辛”。这件觥是折为他的乙祖(父乙)所作的器物,年代属西周昭王时期。

1976年12月,折觥出土于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该窖藏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1米、深1.12米。窖藏挖得比较草率,由于坑小器多,这批器物放置时应为先大后小、先重后轻,大小相套,立卧不一。窖穴底部、四周和器物之间的空隙处,都用草木灰填灌,防止器物损坏,这对器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为了进一步弄清窖藏情况,1977年春,周原考古队在窖藏周围进行了钻探和试掘,在窖藏南60米处发现了一排南北走向的石柱础6个,柱础间距3米左右。柱础周围的西周文化层内出土有骨铲、蚌壳、骨料、绳纹陶片和板瓦片等,说明此处是一处西周大型建筑遗址。庄白一号窖藏就埋在当时的房屋附近。

1982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特种邮票T.75《西周青铜器》,《折觥》就是其中一枚,并被评为最佳雕刻版邮票。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关键词: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