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宝黄金加工销售品牌“周六福”再次向深交所更新招股书,拟上市主板。此前,周六福曾在2023年3月、2022年7月、2020年9月和2019年5月和12月分别向深交所递交过招股书。
资料显示,周六福成立于2004年,主要运营“周六福”珠宝品牌;实控人为李伟柱、李伟蓬兄弟,两人合计持有周六福94.11%股份。
相较于行业内老凤祥、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宝、周大生等创立于上世纪的黄金珠宝品牌,周六福更为“年轻”。
(资料图)
从产品及经营模式而言,与其他珠宝首饰品牌差别不大,主要包含两大板块:其一公司业务涉及珠宝首饰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连锁销售、品牌运营;其二公司通过向加盟商收取特许经营费、品牌使用费。
消费者不爱钻石爱黄金
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珠宝首饰作为贵金属消费需求也持续增加,在具体消费品类上却有了十分明显的倾向转变。
周六福营收结构显示,近几年,公司钻石镶嵌业务显著下降,黄金销售稳步提升。2020年钻石镶嵌产品收入9.95亿元,占比可达49.73%;至2022年,钻石镶嵌收入滑落至5.1亿元,占比仅为16.64%。
越来越惨淡的钻石销售业务,一方面来自于周六福不再强制要求加盟商将钻石加工委托给总部工厂集中处理,另一方面来自于不少消费者出于保值考虑,大多数优先考虑黄金,而不再热衷购买钻石。
据中宝协统计,2022年,我国钻石产品市场规模约为820亿元,同比下降18%。据CNBC报道,2023年毛坯钻石价格指数已下跌6.5%,较2022年2月的历史高点跌去18%。
同类公司中,钻石镶嵌产品销售占比较多的迪阿股份、周大生、曼卡龙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22年镶嵌首饰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56%、41.69%和13.03%。
这导致了周六福近些年电商模式、自营店模式的终端销售中,也呈现出钻石镶嵌产品承压的情况。
2022年4月,周六福主动关闭了公司自有钻石加工厂,全部转为委托外协加工镶嵌钻石。据悉,该自有工厂承担了公司部分自主研发产品的职责。
自营工厂的关闭也使得周六福本就偏低的研发费用有所下滑。新消费日报发现,2020年至2022年,周六福研发费用分别为402.27万元、984.43万元和946.24万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0.19%、0.35%和0.3%。
不过对比而言,老凤祥、中国黄金、曼卡龙等珠宝首饰品牌2022年研发投入占比甚至不足0.1%,仅有迪阿股份研发投入占比达0.49%。
自营与加盟收入占比各半
招股书数据,2019年至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2.73亿元、20.82亿元、28.29亿元和31.6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为4.03亿元、3.86亿元、4.29亿元和5.83亿元。其中,近八成来自钻石、黄金等首饰收入,超两成来自特许加盟收入。
截至2022年末,周六福在全国拥有4052家门店,连锁门店在全国首饰珠宝品牌中排名第五。其中,自营门店数78家,加盟门店数3974家。
据2022年财报数据,拥有上千家连锁门店的首饰珠宝品牌分还包括周大福、老凤祥、周大生、六福珠宝和潮宏基,其门店数量分别为7016家、5609家、4616家、2847家和1158家。
与头部大品牌从一二线城市起家不同,周六福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郊县及三四线城市核心地区,曾在2020年以前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然而随着周大福、老凤祥等头部品牌持续下沉门店,低线城市、县城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叠加疫情对门店客流量的冲击,周六福持续发力电商自营业务。
周六福在增加自营门店的同时重点发力线上电商销售。招股书显示,周六福于2017年5月成立全资子公司周六福电商,电商业务相关人员从2017年末的20余人增长至2022年末接近300人。
周六福重点运营平台包括天猫、京东、唯品会和苏宁易购,积极参加平台促销的同时,还与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合作带货。
公司电商自营收入从2020年的5.22亿元增至2022年的11.05亿元,年均增速达45.44%。对比同类珠宝首饰品牌,仅有曼卡龙线上营收增速明显高于周六福。
据中宝协发布的中国珠宝行业发展报告,近年来我国线上珠宝首饰销售稳健增长,2020年至2022年,线上珠宝首饰销售总额分别约为1500亿元、1850亿元及2350亿元,近两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3.3%及27%。
“红火”的电商生意让周六福的营收并不完全依赖于广大加盟商。2022年,周六福自营模式收入合计占比已达到49.19%,在2020年该部分营收仅占比33.23%。
不过从利润角度来看,电商的优势并不明显。
2022年,该部分毛利率为25.15%,而加盟模式毛利率达51.72%。其中,品牌服务费几乎是0成本,毛利率达到了惊人的99.98%。
周六福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主要业务模式转为加盟模式和自营模式并重,向加盟商和消费者销售素金和钻石产品,在继续兼顾渠道拓展的目标下强调经营效益的提升。
本次上市,周六福拟募资14亿元,分别投入营销网络扩建、电商平台升级、品牌营销及门店综合能力提升等。
其中,营销网络扩建投入最多,达6.82亿元,拟用于品牌在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区域稳步扩张,鼓励增开面积更大的升级门店,扩大市场占有率。(新消费日报)
关键词: